宝鸡历史文化宝鸡古称陈仓,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 远古时期,宝鸡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比之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人遗址还要早。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这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后来,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并开始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其后与轩辕黄帝部落会合联盟,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 今天宝鸡的岐山、扶风一代就是西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他们也是炎帝与轩辕帝联合部落的一个分支。后来有邰部落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翻阅梁山,躲至周原,修宫筑墙,建都岐邑。 在经历了三代人的努力与奋斗,部落慢慢地发展壮大起来。后,文王姬昌灭崇,统一了关中地区,迁都到了于丰邑(今陕西沣水西岸)。经过了文王的准备,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今宝鸡就是当年西周京畿之地。宝鸡各县也是当时各个诸侯王们的分封之地。 周孝王时期,赢姓首领非子由于为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分封在了秦(今甘肃清水地区)。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部地区)。秦部族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宝鸡,后,德公元年(前677),又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 秦穆公即位后,励精图治,开拓疆土,成就了秦国在西部的势力范围。秦孝公知人善用,重用商鞅大化革新,秦国国力日益富强。终于,秦王政一扫六国,征服中原,统一了中国。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由于鸡峰山的“鸡鸣祥瑞”的传说更名为宝鸡县,至此,宝鸡之名产生。 唐、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初期,府治均设在凤翔。 民国30年(1941)专员公署迁至宝鸡。从此,西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宝鸡市区。 其后,新中国成立,立市建置,大力发展了宝鸡的重工业与铁路交通运输,使得宝鸡走上了新的经济腾飞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