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观是宝鸡著名的道教三观之一。位于陵塬东南角半坡处,距老火车站口不足500米。宝鸡八景之一的“金阁流霞”,即指宏伟壮丽的金台观建筑群,被斜阳辉映得金碧辉煌,如霞似锦的奇丽景象。
金台观始建于元朝末年,明、清时曾两次增建修茸,构成今日规模。进入金台观大门,首先迎接你的是三棵青翠欲滴、挺拔肃立的青松。步过50多个石阶,就到了玉皇台。朱楹雕栏、飞檐斗拱、上下两层的玉皇阁面南而雄踞台中。阁顶琉璃金瓦,兽脊形象逼真。玉皇阁东西两侧,是两座分别刻有“卧霞”、“栖云”金色大宇的边门。门前各有一蹲气势威武的石狮。两根盘绕着游龙飞风的铁旗杆矗立于玉皇阁前方左右两侧,上悬旌旗方斗,斗角系有风铃。每当夜阑人静,风铃摇曳,声韵悠扬,犹如龙啸凤吟。
玉皇阁前平台约100平方米,台沿有铁栏栅围绕,栏外则是陡壁悬崖。站在平台上,举目远望,金陵河、玉涧河、渭河、纤河,清流萦回;万仞秦岭,莽莽苍苍,青浓远翠。俯瞰观下,高楼栉比林立,火车、汽车穿梭不息,街市纵横,人流如潮。游人到此,无不拍照留存。
穿过玉皇阁边门,是一处幽静雅致的庭院。这里花木葱茏,芳香四溢,院中高大的古柏虬枝婆娑,挺拔峻毅,相传为张三丰亲手所植。正北为大殿,曰三清殿。两旁为庑殿,分别为太子殿、灵宫殿、元帝殿。西有八卦亭,供游人休憩。诸殿后是一面极高的绝壁,俗称“三叠崖”,全部用青砖砌筑包面。下有修真、朝阳、飞升诸洞。正中洞内塑着张三丰的坐像,外着蓝袍,手持道德经,面带笑容。坐像两边是手持宝剑威风凛凛的守卫武士。游金台观,大都要在三丰坐像前驻足瞻仰,一拜这位传奇式的古人。
金台观地理位置奇特,建筑独具匠心,处处古木参天,碧草环绕,亭台楼阁个个雕梁画栋,五彩浓妆。到金台观,颇有“人在画中”的感觉。
金台观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年,道士张三丰来这里修行传道,遂使金台观名声大震。
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实,号昆阳。因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遏,辽宁彰武人。开始于河南鹿城太清宫出家学道,后到金台观修练.明洪武年间二次重返金台观隐修、传道。张三丰学识渊博,诗文俱佳,道行深厚,又乐善好施,深受人民尊敬和爱戴。观内至今仍有许多碑碣和珍藏记载着张三丰当年为群众解忧帮困的故事。张三丰诗词手迹碑刻,不仅其书受人称道,其诗的精巧构思也堪称一绝。录其一首如下:
桥边对院柳塘湾,夜月明时半户关。 遥鹤架来归洞晓,静琴弹座半时闲。 烧丹觅火无空灶,采药寻仙有好山。 飘桂树高人隐久,嚣尘绝水响潺潺。
又可倒读为: 潺潺响水绝尘嚣,久隐人高树桂飘。 山好有仙寻药采,灶空无火觅丹烧。 闲时半座弹琴静,晓洞归来驾鹤遥; 关户半时明月夜,湾塘柳院对边桥。
所以此诗谓之回文诗。
张三丰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道教大师,有不少与他有关的神奇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相传张三丰善作游戏,旁若无人。一天,在金台观张三丰对身旁的人说“我要死了”,说完当即气绝。道徒报告县衙,复验后装棺入殓,到下葬的那天,忽听棺内有声,拿开棺盖,张三丰骤然复活如初,大步走出棺材,并云游去四川,又传张三丰不论寒暑,都只穿一件道袍,戴一顶雨帽。他一顿坂能吃一升或一斗米,但有时却几日不吃或几个月不吃饭。
张三丰雅志孤高,修炼坚定,名声遐迩。明太祖朱元璋曾派人多次寻访张三丰,并几次下诏书聘请,都未能见。成祖朱棣登基后,再派人寻访,也未遇到。张三丰死后,明英宗谥封张三丰为 “通微显化真人”、“挈光尚志真仙”,清嘉靖皇帝也曾封张三丰为 “清虚元妙真君”。
张三丰虽名存人去,但千百年来,金台观依然屹立于金台区境内。金台区也因此而取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