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人体生命所需的氧、水、营养成分等,都得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每个细胞,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又通过血液送出体外,血液还能够防御和抵抗疾病,参与调节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功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血液就没有生命。 在科学技术尚不能人工合成和大规模体外培养的情况下,献血是为医疗机构提供血液及其成分的唯一来源。无偿献血是一种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也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根本之举,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含有45%的有形成分和55%的血浆。其中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我们的身体有神奇的新陈代谢功能,血液的新生、成熟、衰老和死亡不断的发生,每天约有40-50毫升衰老的血液消失,又有相当等量的新鲜血液被骨髓制造出来,加入到血液循环之中。人体血液成份的新陈代谢十分活跃,血液的主要成分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白细胞寿命约9-13天,血小板寿命约8-9天。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在一定条件激发下(包括献血),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到正常的6-8倍。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的红细胞约2000亿个,血小板1200亿个,即每个健康成人每年新生的血细胞相当于人体血细胞的总量。一旦失血(包括献血),血浆中的水份和无机盐类在12小时内,就会由组织液透入血管很快得以补充,而血浆中的蛋白浓度也在24小时内恢复。衰亡与新生的不断更替,维持血液总量平衡,又保证血液充满活力。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5000毫升,人体内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大约只有70%左右的血液在体内循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另外30%左右的血液平时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贮血库”,可以贮存人体总血量的20%。当人体血循环需要血液时,脾脏等会连续不断地释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液循环。
适量献血有益健康 从血液生理角度讲,一次献血200-400毫升不会影响人身体健康,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献血有益健康。 献血可促进新陈代谢。献血后会刺激造血器官(骨髓)加速血细胞的产生,使造血机能更加旺盛,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健康。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率逐渐下降。献血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对骨髓产生反馈作用,促使骨髓储备的成熟血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促使血细胞的生成。因此,健康适龄公民定期适量献血,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人的精力也会保持充沛。 献血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专家对反复献血组2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22例的血流变学各项均值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反复献血组人群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尤以红细胞压积最为明显,提示反复献血组人群的血液粘滞性下降;而急性脑梗塞患者组人群的上述指标均较正常值高,提示脑梗塞患者存在着高粘血症。因此,反复一定量的献血会使血液粘滞性下降,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意义 献血可以降低血脂。人们由于体力活动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内积存了越来越多的脂肪。好多人的血脂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俗称“血稠”。“血稠”的结果就是脂肪一层层的附着在人体的血管壁上,最后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弹性降低,形成心脑血管病。而经常献血,减少了体内一部分粘稠的血液,再通过正常的饮水,填充了血容。
献血还可延年益寿。献血是文明的象征,无偿献血救助他人,能使献血者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想到自己所献的血液能救人一命,能使其心情更加舒畅,身心健康自然会延年益寿。国外有研究表明,献血组平均寿命是70.1岁,高于非献血组平均寿命67.5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