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仓姜马察回音乐 |
|
欢迎光临!!! |
|
联 系 人: |
待收录 |
电 话: |
待收录 |
业务 Q Q: |
待收录 |
微 信: |
待收录 |
E--mail: |
待收录 |
网 址: |
点击进入 |
营业时间: |
8:00-6:00 |
公司地址: |
待收录 |
乘车路线: |
待收录 |
|
|
发布日期:2020-3-20 23:47:48 关注指数:1488 |
|
|
-------------------------------------------------------------------------------------------------------------------------------- |
这里所发布的企业信息;未经过我方工作人员实地核验 |
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补充 修改 完善请联系;QQ1923044236 或 0917-3200114 |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正典查询看到的,谢谢! |
|
|
|
 |
企业与业者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姜马察回音乐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炎帝故里,是民间艺术之乡,流传于陈仓区阳平镇姜马村的察回乐曲是民间音乐的瑰宝。 阳平镇姜马村地处关中平原西端,宝鸡市区东,与蔡家坡相连,北倚周原,南临渭河,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237户1040口人,以姜、马两姓为主。这里距名胜古迹周公庙、磻溪钓鱼台、五丈原较近,周围有著名道观磻溪宫、金台观、南昌宫、禅龙寺等,周秦文化和道教文化积淀深厚。 察回乐曲系鼓吹乐一特殊亚乐种中的乐曲,其吹乐无一般鼓吹乐必备的唢呐,而主要由五支笛子组成,打乐除战鼓 板鼓外,铜器有云锣、乳锣、中钹 、碰铃。乐队构成遗留有古代的显著痕迹,传说始于唐,常用于祈雨,代表诸神巡回察访。主要流行于宝鸡、凤翔、岐山一带。陈仓姜马察回在当地民间也称“西府曲子”,从姜马察回表演班目前保存的道情手抄本来看,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手抄本,说明从那时起他们就演奏这一古乐,保留至今,而从目前演奏的结构形式和曲目来考察,大抵是由隋唐以后逐渐积累发展形成的。 陈仓姜马察回起于何时,目前尚无法考证,据当地人传说姜马二姓的祖先曾是宫廷乐师的后裔,因避战乱逃到姜马村,姜马察回才得以流传至今,且只传姜马二姓,不传外姓。 陈仓姜马察回是一种以笛子吹奏和鼓乐相结合的合奏音乐,民间也叫“细乐”。有笛子12支、笙2个、管子2个、疙瘩锣3个、海锣2个、碰铃4个、暴鼓1个、神鼓1个。包含有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成份,演奏形式分坐乐和行乐两种形式。坐乐在室内进行,乐曲有严格、固定的结构形式。以“帽子头”开始,这是一种固定的乐曲,进度较慢,然后进入“正曲”,一般为单乐段,是抒情的慢板,接着以较快的乐板“行拍”作为尾声,最后再由慢到快,乐器齐上,在高潮中结束。行乐比较简单,主要是演奏牌子曲,打击节奏乐器,起着伴奏击拍的作用,特别是疙瘩锣和铰子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乐器以笛子为主,是最主要的音源,它要求指法快稳准、底气充沛、腹中换气而气不断口,有时笙管衬之,多用于街道进行和庙会的进行之中,如“路曲”等。 陈仓姜马察回原有曲目22个,后失传2个,现存曲目20个,有《刮地风》、《路曲子》、《钉缸》、《柳青叶》、 《高调柳青叶》、《风搅雪》、《扬燕麦》、《摆剑》、《步步敲》、《征东》、《张良辞朝》、《上香》、《开板谱》、《落板谱》、《尖环》、《八板》、《十八腔》、《上下轮》、《罗江怨》、《高调罗江怨》;已失传的是《进南方》、《放牛》。乐曲中包含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成 陈仓姜马察回具有鲜明的西府地方特色,旋律、装饰音等都带有西府地区的民间音乐特征。演奏中注重起、承、转、合,音乐庄重华丽、优雅丰满,风格纯清、刚柔兼并,既有古代宫廷遗韵,还有浓郁的民间手法和本地韵调——“西府调”,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
|
 |
产品与服务 |
|
|
|
|
企业信息联展 |
|
 |
精彩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