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宝鸡凤县古栈道遗址 |
|
|
|
联 系 人: |
待收录 |
电 话: |
待收录 |
业务 Q Q: |
待收录 |
微 信: |
待收录 |
E--mail: |
待收录 |
网 址: |
点击进入 |
营业时间: |
8:00-6:00 |
公司地址: |
宝鸡凤县 |
乘车路线: |
待收录 |
|
|
发布日期:2020-3-22 23:20:33 关注指数:1830 |
|
|
-------------------------------------------------------------------------------------------------------------------------------- |
这里所发布的企业信息;未经过我方工作人员实地核验 |
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补充 修改 完善请联系;QQ1923044236 或 0917-3200114 |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正典查询看到的,谢谢! |
|
|
|
 |
企业与业者 |
凤县古栈道遗址地处秦岭南麓的凤县,这里被誉为“栈道之乡”。凤州古城雄踞栈道要冲,称“栈道第一城”。史料记载,“栈道有四、凤占其三”。那就是有名的故道、连云道和陈仓道。这三条栈道的东西两侧还有三条较短的回车道、唐仓湖田道和河池关河池郡道。这些栈道连成了古凤县全境的栈道交通网。凤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运兵出岐伐魏,曹操南下征讨张鲁,安史之乱唐玄宗离京入蜀,陆游据守大散关抗击金兵,乾隆帝派兵捍卫西藏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为栈道留下了永久的辉煌。元明清时代,秦蜀栈道又是朝廷安抚西藏,喇嘛朝觐皇帝的和平祈福之道。 陈仓故道 由宝鸡(古陈仓)为起点,出大散关,越秦岭,沿故道水(今嘉陵江上源),途经黄牛铺、红花铺、凤州至今凤县,折向留坝,到达汉中。关于陈仓故道的名称来源是:在嘉陵江源头原来有两大支流,一条是秦岭南侧故道水,在其附近,古代设有故道县,另外一条顺嘉陵江源头往北,出口直接流向宝鸡,宝鸡古代称为陈仓,因此称之为陈仓故道。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曾由今汉中勉县的关山梁进入北山,经长沟河、高坪、百丈关、茅坝、二沟,过留坝县之正河,经凤县之酒奠沟、双石铺、北上大散关,“东出陈仓”,大败秦将章邯而定三秦,自此,刘邦派韩信“明修栈道,暗出陈仓”的故事,更是陈仓故道成名。 故道全长四百八十里。其中,途经今宝鸡市西南三十里的秦岭“大散关”,则是径通巴蜀、汉中古道上的险关要隘。
连云栈道 连云栈道为历代官驿大道。在境内设有柴关驿、安山驿、武关驿、马道驿、青桥驿。 明代以前的武休关位于猫儿沟峡谷中。至于武休关碑立于现今武关驿山顶上,仅是清康熙年间改道之后的事。 清《汉南续修郡志》(卷二十六)载刘绍周著《褒斜同谷说》云:“从褒凤出者为今之连云栈道,汉王之南郑由之。”据史料记载,连云栈道始修于汉。北魏正始四年(507)至永平二年(509)畅通。 该道南接褒斜栈道,至姜窝子(古名膈鱼潭)。向西北折沿紫柏河而上经八里关(古名小湾栈)、青龙寺(古名黑龙栈),越新开岭(古名登坡栈)、青羊铺(古名青水栈)、画眉关、大滩、安山驿(安山湾)。 由安山驿(今留坝县城)向北,越柴关岭进入凤县境。经松林驿、榆林铺、连云寺、南星、留凤关(废邱关)、三岔铺、心红铺越凤岭至凤州,连接故道。连云栈道连接着数条驿道或间道,在本境内长84公里。
清《褒城县志》载:褒城至留坝间的栈道:宋代栈阁和险板阁合计5100多间,到明代只剩下2275间。其中由万年桥(八个碑)至留凤关共建栈阁1502间。栈阁之所以减少,是因为碥路增多。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普定侯陈桓监督军夫,补修连云栈道。其中补修桥阁2000余间,在境者有新开岭栈阁50间武休关桥阁12间、八里关桥阁23间、青水(青羊铺)栈阁15间、安山驿栈阁85间。 明弘治年间(1488~1505),重修鸡头关以北的栈阁,其里程、阁名及间数略有变化。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汉中知府崔应科、同知张光宇、通判赵文兰、推宫李俸奉命又重修连云栈道。 清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捐金募工”,整修连云栈道。《留坝厅志》载:“康熙三年,贾大司马自煎茶坪至鸡头关,特开路于诸岭之上,陟降而行,无复昔日之沿山架木,而栈阁遂废。”党崇雅记其主要工程项目为:修险碥凡五千二百丈有奇;石路凡二万三千八十九丈有奇;土路凡一千七百八十一丈有奇;修偏桥一百一十八处,设一百五十七丈;去偏桥而垒石以补之者自江面至岸高三丈许,共长六十五丈二尺;凡十五处,修水渠一百四十五道,砌石三十二处,共一百六十五丈六尺;去挡路山根大石二百八十九处,修筑木栏杆一百二十三处,凡九百三十八丈有奇;合营兵、驿夫、民夫、各匠六万九千八十三工。清代栈道碥路已成为主要筑路形式。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对连云栈道进行整修。清《留坝厅志》载:“葛思泰总制川陕兼都御史,巡视汉南,因念连云栈道险危,首捐全俸,并移会三省抚台,提倡率镇(台)、司、道、府各捐已俸,修成坦途。”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整连云栈道的费用及随倾随修之法定了下来,并把养路也确定为制。《留坝厅志》载: “鄂弼巡抚陕西,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疏言‘臣上年奏请兴修凤翔、汉中通川栈道,今查阅营伍, 并顺道详勘,自宝鸡大散关至宁羌州,与川省交界之七盘关止,各工俱届完竣,但将来难免日久损坏。请拨给经费余息银一万两,交南郑十二州县营运生息,责成汉兴道总理,随倾随修,汇奏核销。如应大加修治,确估奏明动工。”’ 嘉庆十六年(1811)春,陕西巡抚董教增曾奏修北栈道。 连云栈道直至中华民国24年(1935)前,一直是川陕官道(主要通道)。当时的过往行旅、客商、成群结队的骆驼队、上百的马帮,来来往往,一片热闹景象。中华民国25年(1936)川陕(宝汉)公路通车,替代了连云栈道。
|
|
 |
产品与服务 |
|
|
|
|
企业信息联展 |
|
 |
精彩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