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宝鸡市北首岭博物馆 |
|
|
|
联 系 人: |
待收录 |
电 话: |
0917-3558387 |
业务 Q Q: |
|
微 信: |
|
E--mail: |
|
网 址: |
|
营业时间: |
|
公司地址: |
宝鸡市群众路 |
乘车路线: |
5 37 39 路 |
|
|
发布日期:2015-6-4 16:25:11 关注指数:2426 |
|
|
-------------------------------------------------------------------------------------------------------------------------------- |
这里所发布的企业信息;未经过我方工作人员实地核验 |
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补充 修改 完善请联系;QQ1923044236 或 0917-3200114 |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正典查询看到的,谢谢! |
|
|
|
 |
企业与业者 |
北首岭遗址位于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之上。是一处保存较好,内涵丰富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心在龙泉中学院内。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以上,分为早、中、晚三期,距今约7100年到5600年。是陕西关中地区早于西安半坡遗址的又一处内容丰富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2006年6月10日,北首岭遗址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首岭遗址1953年被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1958年至1978年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先后7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4727平方米,共发现房址32处,灰坑75个,窑4座,灶坑2个,排水沟2道,墓葬451处,出土石斧、石铲、石刀、骨铲、角铲、陶刀等生产工具及狩猎、渔猎和日常生活器具951件。共出土各类文物6000余件。其中,尖底罐、尖底瓶、陶塑人半身像和船形壶腹饰网纹陶器等,尤为珍贵。 遗址中心是一块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的广场。房屋围绕广场建造,呈方形圆角土坑,房内有瓢形火塘;墓地有“男女分片合葬”、“男性合葬”、“女性合葬”、“割体葬”、“大坑套小坑葬”等形式。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北首岭人基本属于蒙古人种。
北首岭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1959年,在遗址上建展室三座。1985年成立北首岭文物管理所,后改为北首岭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宝鸡北首岭遗址分为墓葬陈列厅、房址陈列厅、文物陈列厅。
墓葬陈列厅位于遗址南院,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209平方米。其陈列厅是在1958年发掘之后,在南部区选择的一处保存比较完整、遗存比较密集、且具有典型性的目的上修建的。展示墓葬39座,先民骨架41具,随葬品34件,废弃陶窑1座。墓葬有土坑墓和翁棺墓两种。葬式有单人葬、二次葬、仰身直肢葬、合葬等。这种原地保护、展示墓葬的规模为全国所仅有。
房址陈列厅位于遗址北院,于1959年建成。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是在1958年发掘后为保护房址而在原地房址上修建的。展示房址1座,保存比较完整。其形状为近正方形半地穴式,东西6.1米,南北宽5.4米,面积为32.94平方米,内有陶罐、石磨盘、石磨棒等。
文物陈列厅位于遗址南院,于2000年9月建成开馆。陈列厅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340平方米。下层是以宝鸡北首岭人《一个远古部族的故事》为主题的文物陈列室,展出精品文物200多件,展线长80余米。上层为《当代原始部落风情图片展》,通过300余幅照片资料,丰富、翔实地向人们展示了今天依然生活在原始社会状态的非洲原始部落风情。
北首岭遗址比半坡遗址早400年,在遗址内发现了年代比半坡类型更早的北首岭类型文化遗存,为研究华夏文明演进的过程提供了不可取代的重要资料。首岭遗址向来为专家学者重视,作为反映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大、中学教材中都有讲述。
|
|
 |
产品与服务 |
|
|
|
|
企业信息联展 |
|
 |
精彩推荐 |
 |
|
|